紅周刊 記者 | 王飛
“逆向投資”主要是選擇一些大家沒太關注的標的。要做到這點,一方面是平時的積累,另一方面是通過10年以上的財務數據、動態估值、行業未來的研判等結合篩選。
龍全投資創始人、投資總監李龍全近日向《紅周刊》記者坦言,未來兩年可能見不到“抱團股”的“史詩級”行情了,不過,當前的結構性市場中存在一些逆向投資的新機會。
在他看來,電子、醫藥、汽車等行業在未來都有比較好的機會,比如Mini LED和汽車電子的確定性機會就相對較高。
逆向投資正當時
看多Mini LED和汽車電子
《紅周刊》:本周,市場迎來久違的大漲,有觀點認為,市場的調整已經結束。您怎么看?
李龍全:我覺得市場接下來可能會橫盤整理。今年一季度市場的下跌主要是“抱團股”的回調引起的,因為“抱團股”占整個指數中的權重較大。而目前“抱團股”雖然經歷了回調,并且近期的資金面要寬松一些,但大多數的估值都在過去10年來的平均水平一倍左右的位置。也就是說,“抱團股”目前整體的估值還是偏高,已經透支了其未來兩年左右的成長。所以,未來兩年這類股票應該不會再像過去的市場表現那樣,可能會通過橫盤震蕩或者下跌來消化估值,我們更偏向于尋找一些結構性的機會。
《紅周刊》:現在的市場“喜大惡小”,您怎么看大市值和小市值公司的機會?
李龍全:首先要明確,超額收益與所投標的是大市值還是小市值無關,而是取決于公司的行業地位、成長性、風險收益比等,如2016-2017年的藍籌股,風險收益比就不錯。我們沒有所謂的市值偏好,只在乎哪些標的更為便宜,更多的是追求性價比或者風險收益比。而現在之所以不選擇“抱團股”,主要還是其風險收益比太低了。相較而言,目前一些偏成長標的的估值更便宜。
小市值公司確實處于劣勢,如中證500、中證1000中的公司,它們的估值水平雖然比較低,但大部分公司的質地無法跟滬深300中的公司相比。所以對普通投資者來講,追求由小到大的機會難度確實要大一些。不過,由于我們認為,未來1~2年大市值藍籌股的機會相對來說也不是那么明顯,并且小市值公司也有很多不錯的機會,所以,“逆向投資”是切實可行的。
《紅周刊》:請您舉一個投資小市值公司的例子,怎么選出來的?
李龍全:一方面是平時的積累,另一方面是通過10年以上的財務數據、動態估值、行業未來的研判等結合篩選。比如我們對LED行業龍頭公司的布局,2019年中期LED行業基本上到了全行業虧損的地步,該公司還受到了集團公司的影響,其股價就跌到了8~9元區間,市值在400億元左右。而我們認為,LED行業的發展在當時已經觸底,這家龍頭公司還布局了集成電路,當時合理市值是可以達到800億~1000億元的。最終,我們從當初的布局中獲得了不錯的利潤。
《紅周刊》:目前電子行業(申萬)整體的市盈率為36.20倍,約為近10年中位數的75%。這是否說明電子行業低估了?
李龍全:從理論上來看,我覺得電子行業包括手機產業鏈、Mini LED、集成電路、VR/AR、汽車電子等,在未來都是有比較好的機會。但實際上,電子行業目前的低估確實也有其內在原因。過去電子行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手機產業鏈不斷地向中國遷移,但到2018年,這一部分的發展已經呈現了一定的周期性。目前來看,基本已經達到階段性的頂峰了。而近期,包括蘋果產業鏈等為了規避一些風險,又都有了向大陸以外的地區轉移的趨勢,這就導致手機產業鏈的回調,從而引起整個電子行業的階段性低估。
反過來看,電子是一個典型的、周期性較強的行業,在當下的時間節點,是可以找一些相應的標的進行布局的。
《紅周刊》:比如呢?
李龍全:Mini LED和汽車電子未來的發展應該前景不錯,目前估值也處于相對較低的位置,所有我們從Mini LED上游到下游也相應地進行了一些布局預計未來未來一兩年也處在收獲期。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選擇哪一條賽道,都不能在這些行業“過熱”的時候去布局。
《紅周刊》:被選中的公司有什么特點?
李龍全:我們主要選了一些大家沒太關注的標的。比如汽車電子行業的一家公司,它剛開始的汽車電子業務可能并不明顯,但有可能是汽車電子業務的潛在龍頭,它就會受益于汽車電子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快速成長,而它的估值要比大家當下都關注的汽車電子龍頭低得多。
5~10年前布局的創新藥開始收獲
謹慎對待熱衷收購做大的藥企
《紅周刊》:您對醫藥行業也有研究,您怎么看醫藥行業集采一事?
李龍全:我們持有的股票主要是生物醫藥(創新藥),相對要好一些。因為仿制藥在帶量采購中的權重較大,所以受到的沖擊也就比較大。
《紅周刊》:您為什么選擇創新藥呢?
李龍全:因為10年前布局的創新藥企業現在已經進入收獲期,整個賽道目前還是比較好的。
我們在創新藥的布局上,主要是看公司產品的推出程度,基本上目前進入收獲期的新藥都是在5~10年前布局的。如果現在剛開始布局的公司,其未來的競爭格局會越來越差的,因為研究藥還是要去研究它的管線及其未來的布局路線等。相對來看,規模偏小的企業的想象力是比較強的,但它研究的方向比較單一,潛在的風險會大一些,而綜合性的藥企在這方面的優勢要大一些。并不是說小公司就沒有投資機會,只是需要對其有很深的了解。
《紅周刊》:您對疫苗行業有怎樣的觀察和判斷?
李龍全:與全球的消費水平來比,國內的消費還是很低的。也就是說,疫苗在未來確實是一個成長空間比較大的行業。
不過,因為疫苗行業現在獲得了市場的共識,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涌入這個賽道,所以在未來的幾年之后,疫苗行業可能也會面臨一些周期性的情況。
《紅周刊》:借鑒海外大藥企的成長史,不斷收購是做強根本。您會這樣看嗎?
李龍全:我覺得收購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不能很好地吸收合并公司,也難成為頭部公司。此外,收購只是一種手段,如果公司本身沒有強大的實力做支撐,也很難實現收購擴張。相反,對于大舉收購的公司我們往往還要小心一些,要看這家公司過往的整合情況是怎樣的,是否有成功的先例。
目前國內的醫藥公司要成為世界頭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為很多公司現在都是把國外的好產品拿到國內來消化,或者是聯合國外的技術做產品,國內真正的創新條件及環境等比國外還是差不少的?,F在我們還處于分享國內市場的紅利階段,未來誰會跑出來很難確定,但相對而言,已經走在前面的公司機會要大一點。
新能源車整車投資風險較高
零部件領域確定性機會較多
《紅周刊》:您曾研究過汽車領域,那么您覺得新能源車投資價值怎么樣?
李龍全:新能源車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方向,是由國家發起的,全國甚至全球都在響應的大事件。具體來看,整車方面,雖然國內有一些公司做得比較優秀,但隨著小鵬、蔚來、理想等“新勢力”的介入,傳統車企投入的加大,整個競爭格局已會越來越激烈,這之中是有一定風險的。零部件方面,我覺得中國未來的產業鏈優勢會慢慢凸顯出來,比如電池等已經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這里面可以去挖掘投資機會。
《紅周刊》:有投資人說,20萬(出廠價)及其以上的贏家就是特斯拉,20萬以下的贏家就是比亞迪。是這樣嗎?
李龍全:我覺得這個觀點有點狹隘,這兩家公司在技術儲備等方面確實做得比較好,但未來格局肯定還是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因為目前新能源汽車整個市場的占有率也不是很大,這意味著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很多的“勢力”還沒有真正發力,如華為、小米等科技巨頭公司還在布局當中。
《紅周刊》:您看好小鵬、蔚來、理想等“新勢力”嗎?
李龍全:我對這些公司的關注度不是很高。因為我覺得,一方面是大家對它們的預期已經給得比較滿了,另一方面傳統的很多頂級車企如果全面發力的話,會對“新勢力”造成很大的沖擊。因為新勢力高度依賴資本,前期都是在“燒錢”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紅周刊》:有投資人認為汽車零部件領域存在較好機會,您怎么看?相對整車而言又如何?
李龍全:因為汽車零部件在傳統車有應用,在新能源車上也有,所以投資汽車零部件更多的是把握汽車的周期。就像手機產業鏈,隨著產業鏈不斷向中國轉移,當某一零部件公司成功進入全球產業鏈頂端,就會取得一個比較好的成長機會。部分細分零部件如汽車內飾國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整體做得都比較成熟,其中的部分公司已經在全球整合了,所以,現在會有一個比較穩健的機會,但要短期翻很多倍比較難。汽車電子、智能駕駛等細分行業處于起步階段,這些彈性則會大很多。
相較于整車,我們認為,汽車零部件包括汽車電子等的確定性要更強一些。
(本文已刊發于5月29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