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為什么情緒比認知更重要》
作者:戴維·德斯迪諾(David DeSteno)
ISBN:978-7-5217-0753-3
出版時間:2021-4
作者簡介:
戴維·德斯迪諾
美國東北大學心理學教授、社會情感實驗室主任,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他曾擔任美國心理協會主辦的《情感》雜志的主編,也曾在哈佛大學任訪問副教授。
他的文章散見于《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科學美國人》。曾出版暢銷心理學作品《隱性格》。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教你認識情緒、體會情緒、使用情緒的書。
《情緒》另辟蹊徑,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觀點:正面情緒將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實現目標。
戴維·德斯迪諾準確地向我們解釋了什么是正面情緒,如何培養正面情緒,更以實例說明了正面情緒與達成目標之間的關系。在德斯迪諾的案例和實驗中,正面情緒像一個個小精靈,總是能在關鍵時刻點石成金——幫助人們更好地達成目標,對那些一次次被提上日程又一次次被放棄的目標而言,正面情緒格外有效,比如減肥、學習新技能、做一個更好的人,等等。
這就是情緒的魔力。對生活心懷感激,能讓你的身體充滿活力;“幫個小忙”,能讓你與朋友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同情未來的自己,能讓你控制提前消費的欲望,更好地執行儲蓄計劃……正面情緒對我們的健康、人際關系,以及工作會產生直接益處。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身處什么崗位,學會讓情緒“為我所用”都顯得格外重要。這本書將幫助你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打造幸福充實的生活氛圍,創造有價值的美妙人生。
編輯推薦:
1.知名心理學家、耶律大學第23任校長彼得·沙洛維,未來春藤CEO,公眾號“孤獨大腦”作者喻穎正力薦 ;
2.如果你希望生活更有意義、更加充實,那么你應該讀一下這本書;
3.一本書告訴你,為什么情緒比認知更重要;
4.情緒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很多僅僅依靠意志力無法完成的任務,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目標。
各方贊譽:
在這個癡迷成功的數字化時代,理性、意志力、延遲滿足,似乎成了現代人的“標配”。AI的崛起更似要將“情緒”和“感覺”掃地出門。而本書則揭示了一個秘密:情緒屬于人類決策最有力也最有效的機制。別忘了,人類那個三斤重的大腦仍是宇宙里最強大的計算機。我喜歡作者文筆中的講“情緒”時的理性,談“成功”時的思辨。休謨說:理性是激情的奴隸。本書能幫你去找尋“理性”的主人,更好地運用情緒的策略。
——喻穎正 未來春藤CEO 公眾號“孤獨大腦”作者
如果你希望生活更有意義、更加充實,那你應該讀一下這本書。德斯迪諾揭示了“親社會情緒”的潛在力量,他通過研究令我們信服,這些情緒構成了勇氣和情緒智力的基礎。
——彼得·沙洛維 著名心理學家、“情商”概念提出者、耶魯大學第23任校長
高成就者單單是比其他人更有毅力嗎?德斯迪諾極具啟發性的觀點是,成功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門關于感恩和共情等社會情緒的科學。我對此深信不疑!
——李惠安 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華裔心理學家
情緒可以是理性的敵人,也可以成就我們最好的一面。在這本聰明而生動的書中,德斯迪諾向我們展示了如何用情緒控制我們的心智。
—— 丹·吉爾伯特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暢銷書作家
當代杰出的心理學家發現了成功的密匙:情緒。情緒給我們力量,幫助我們堅持目標,讓我們成為更好的朋友和更好的人。德斯迪諾向我們展示了感恩、共情和自豪對美好的生活多么重要?!肚榫w》文筆優美,是非常重要的作品。
——保羅·布魯姆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哲學與心理學協會前任主席
目錄:
引言? 自控力、成功與未來 001
第一部分 開場
第一章? 問題:我們為何,又如何讓未來貶值 019
第二章? 問題及解決方案:為什么意志力、執行功能和理性讓你與成功絕緣 035
第二部分 情緒工具箱
第三章 感恩關乎未來,而非過往 087
第四章 同情——塑造內在力量與內心平和 087
第五章 自豪與毅力 121
第三部分 附加值
第六章 社交意味著成功 151
第七章 橫向拓展——更高于等寬 169
第八章 縱向擴展——促進社會性成功 187
結語 203
致謝 213
注釋 217
精彩試讀:
自控力、成功與未來
“我想要餅干,但我會等待?!睂δ切?40 歲左右的人或者過 去 40 年中曾經與孩子一起生活過的人而言,這句話的前半句總會讓他們想到那個有著藍色絨毛、說話不講語法、貪吃可愛的布偶“甜餅怪”的種種。我初次聽到這句話時,讓我頗感意外的其實是后半句?!疤痫灩帧边@個名字素來與要求即刻滿足感的形象緊密聯系在一起,當然有時也會稍做調整,以契合人們在不同時 期的關注點。當兒童的飲食健康出現問題時,嗜甜食的“甜餅怪”會在食譜里加上水果;在多所學校里的食物過敏風險日趨嚴重時,“甜餅怪”的餅干里一定不會有堅果。然而,多年來,“甜餅怪”只有一個特點沒變:沖動?!疤痫灩帧毕胍裁?,必須要立刻得到。但是在 2013 年《芝麻街》第 44 季中,情況發生了變化,布偶“甜餅怪”的口頭禪中多了“但我會等待”這半句話, 而這半句話也成為新一代早期教育的組成部分。
這一變化佐證了當今社會一直以來對成功的癡迷。數十年的研究表明,無論在工作當中還是在財務管理方面,無論改善健康狀況還是追求遙不可及的夢想,要想取得成功,自控力是關鍵。我所說的自控力,是指為了在未來獲得更大回報而克制即刻滿足這一沖動要求的能力。
《意志力 》(Willpower)、《品格的力量 》(How Children Succeed)、《堅毅》(Grit)等暢銷書都承諾會幫助讀者洞悉“毅力和耐心如何提升生活質量”。多家知名雜志也不甘示弱,從《大西洋月刊》(Atlantic)到《人物》(People),都會定期刊發文章討論自控力的益處和方法。
我并非有意批評這種強調自控力、重視未來的做法。相反, 我認為我們需要這樣做。自控力有益的觀點并不新鮮,幾百年前的許多道德故事和作品就曾大加贊頌過自控力。新鮮的是,這一觀點已從哲學和神學視角轉向經驗證明視角。自控力有益不再是一種觀點,其益處是可以量化的。而可以量化的東西從理論上講是可以最大化的。當然,最有價值的問題還是方法問題。那么究竟該如何提高自控力呢?
我擔心人們誤入歧途的地方就在于此。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一直在推動以科學為基礎的各項策略的發展,意在幫助自身達成目標。然而,今天人們延遲獲得即刻滿足感的能力與 20 世紀60 年代相比,并沒有多大提升。如果說有什么在提升的話,那就是人們因渴望得到即刻滿足感而產生的焦慮感 1 在與日俱增。
不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會將更多錢用于沖動消費和便利服務上,而不會為退休做打算。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手機游戲或社交媒體上,而非專注于學習和提升技能;我們放肆吃甜食,結果腰圍增大,為了貪圖一時的痛快卻要以未來出現健康問題作為巨大代價。從更宏觀的層面看,盡管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眼下成本略高,但有助于避免未來出現更嚴重的問題,然而許多人都拒絕多花些錢使用這類能源??傊?,我們很少規劃未來,也不關心以后會發生什么。誠然,每個凸顯缺乏耐心、目光短淺的案例都是多種因素導致的,但又都無一例外地表明人們越來越偏愛即刻的快樂。
大多數人每天約有 20% 的時間無法堅持其既定目標,如果他們非常忙碌、疲憊不堪或者壓力重重,這個比例就會快速上升。2 這就意味著,人們在努力工作、健康飲食、努力存錢或者為某次考試或業績評價做準備時,總有約 20% 的時間會做不到專注,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當時有其他更加有趣的事令人們全心投入。而一旦決策涉及重要目標,人們的既定目標實現的概率甚至會更低。只有 8% 的人能始終堅持自己的新年計劃,而 25% 的新年計劃在第一周就泡湯了。結果,大多數人常常會因為力不從心而放棄目標。更糟糕的是,有些人會因為自己游手好閑、揮霍無度、暴飲暴食或向最終會毀掉自己的那種及時行樂的欲望低頭而感到心煩意亂。
這又引出了一個非常有趣卻又令人感到困擾的問題:如果延遲滿足感和珍惜未來如此重要,如果我們幾十年來一直在使用有科學依據的策略幫助自己實現目標,那么為什么大多數人還是無法成功呢?有人可能會覺得,我們需要一些工具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以應對因為缺乏自控力而引發的各種挑戰,畢竟這也是進化發展的標志 , 我們的大腦和身體保留了許多有助于人類發展的特征。如此說來,要么是人類大腦存在缺陷(因為自人類出現至今,有關自控力的需求就一直存在),要么就是我們做錯了什么。作為幾十年來一直致力于研究人類決策方法的學者,我可以肯定地說,原因是后者。
大腦其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套通向成功的工具,但是我們棄之未用。我們在延遲滿足感、培養奉獻精神和堅毅品質方面,仍存在許多嚴重問題,因為我們不夠了解養成自控力的方法。簡言之,關于自控力,我們還只是一知半解。在不得已選擇成功策略的時候,我們往往傾向于認知策略,也就是斯多葛學派的典型做法,即理性、深思和意志力。如
果你讀過前文提到的那些暢銷書,翻閱過暢銷雜志,甚至還研讀過一些科學論文,就會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理性終將戰勝感性。當我們面對挑戰和誘惑時,想要堅定目標,就要用到許多心理學家所說的“執行功能”,大腦的這個部分負責管理和控制許多“從屬”過程,比如記憶、注意力及情感等?!皥绦小边@一概念的出現并非偶然。其實,大腦的這個部分好比一位老板,它會發號施令,而其他部分會遵照執行。執行功能能夠讓人們進行規劃、推理,也能讓人們運用意志力集中注意力、甘愿犧牲,還能夠忽略或抑制可能會阻礙人們達成長期目標的情緒反應。諸如此類的認知策略往往基于推理和分析,而非感性,它們能夠讓人保持成功所需的毅力。
這套工具有時確實有效,但并不意味著會一直奏效,也不意味著它是完成這項工作的最佳選擇。在依賴意志力等認知工具的情況下,我認為人類制造了一個困境,即我們最終確實得到了一整套工具,雖然它偶爾有效,但整體而言是脆弱的、低效的。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某些條件下,這套工具甚至可能是有害的。運用這套工具的結果就是,長此以往,人類身心健康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同時可能隨時面臨失敗。